近日,房產稅又成為市場最熱詞。 財政部日前確定將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范圍,稱此舉是為全面推進房地產稅改革進一步積累經驗。而根據媒體報道,此次房產稅試點擴圍,將采取已經進入會簽程序的杭州模式,即采用對增量房屋征收房產稅安全的模式,在此基礎上劃定人均60平方米的免征面積,按照傢庭為單位綜合計征。 實際上,這種模式隻是對此前上海房產稅征收方式的翻版,隻不過是在增量的基礎上綜合瞭存量計征,有那麼一點小小的進步,但是隻要沒有增量,就不會涉及到存量,這就和上海方式一樣瞭。 這就出現瞭一個問題,這樣的一種征稅方式,究竟利好瞭誰? 顯而易見,已經有許多套房、有偌大套房、已經完成瞭房產投資投機積累的人們有福瞭,因為隻要他們不再買房,就不會繳納房產稅,穩穩當當地坐收房租,一套一套地出手房子,無憂無慮地當他的房產食利者。而那些隻有一、兩套房,甚至是一套房也沒有的人們就有難瞭,首套房當然不能買大瞭,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看來是隻有放棄,因為隻要一涉及買房,就可能面臨著高昂的房產稅。 顯然,這樣的房產稅征收方式,利好的是已經完成房地產投資投機積累的強勢人群,而利空的是隻有少量“剛需”住房乃至是沒有住房的弱勢群體。這,似乎是與國傢要求“堅決抑制房地產投資投機性需求”的一貫政策有所不符。 事實上,食品早在2011年初上海房產稅征收方案出臺時,就已經有人呼籲:“上海房產稅是在呵護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 因為這樣的稅收方式利安全好既得利益者,所以,大傢現在所要做的,肯定就是要在正式擴圍開征之前爭先恐後地進入這個既得利益者集團,成為既得利益者。於是我們可以想象瞭,在房產稅試點擴圍正式實施以前,房價是漲還是跌食品? 這道題,用腳去想都想得出,會漲,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漲。 其實,真正重安全要的,還不是房產稅食品會不會催漲房價,以及房價漲多漲少的問題,而是許多社會人士所提出的,房產稅征收必須要註重稅收的公平性。 有人士提出,現代社會稅收的關鍵是公平和利益調節,房產稅的征收應該是平等的和可以調節財產與收入差距的房產稅。 更有人質疑:同樣的房子,憑什麼隻收增量不收存量?又憑什麼早買的不用交稅,晚買的必須交稅? 本來嘛,這世上之理,不過“公平”二字。作為國傢大政之稅收,更應公平公正、科學合理。房產稅征收,如果區分瞭增量房和存量房,其實質上就已經區分瞭擁有存量房的人群和將有增量房的人群,這是以房的不平等造就瞭人的不平等。 竊以為,這樣的房產稅增收方式,對於抑制房地產投資投機性衛生需求,促進房衛生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是沒有多少益處的。房產稅征收,還需要公平。(來源:金衛生融投資報 ) |